亚里士多德把幸福之源分成三类——从外界获得的,从我们灵魂中获得的,以及从我们的身体中获得的。我们没必要留意这种分法,只需保留它最终分出的类数,我发现人与人的命运最根本的差别,可归结为下列三类原因:
(1)人是什么:从广义上来讲,就是指一个人的人性;其中包括了健康、力气、相貌、气质、品行、智慧、教育背景等。
(2)人拥有什么:即一个人所拥有的财产以及各种各样其他所占有的外物。
(3)人在众人审视下的生活方式:我们必须明白这一点,因为每个人都知道,一个人是生活在他周围的人的眼中的,或者更严格地说,生活在周围人所对待他的方式下的。这可以从众人所持的意见中表现出来。反过来,他们的意见又是被此人自身一贯的信誉而影响的,当然还有这个人的名声,以及他的级别和地位。
第一个出现在我们脑海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区别,就是大自然本身在你我之间所设置的那些区别,仅凭这一点,我们立刻就可以得出如下结论:这一区别,也就是第一条区别,比它下面那两条对于人们快乐的影响,要关键和根本得多,另外两个要素只是人类自己人为设置的影响罢了。相比于天生的优势,例如一颗伟大的心灵或者一个天才的头脑,那些由于出身上的差别带来的特权,即便是皇室的出身,也没什么了不起,也只不过是舞台上的皇帝之于生活中真正的王者。在很早之前,伊壁鸠鲁(Epicurus)最早的学生梅特罗多勒斯(Metrodorus)也说过类似的话,在伊壁鸠鲁书中的一章里,还以此作为标题:我们从我们自己那里汲取的快乐,远比从我们周遭所获得的要多得多。最为明显的,也应该是毫无争议的一个事实就是:人类幸福最基本的要素——事实上也是唯一要素——是他的内在的构成,他心灵的构造。因为这是个人感觉、欲望和想法引发的内心的满意或不满的直接源头;从另一方面,他周遭的环境对他来说只是一个媒介或者是一种间接的影响。这就是为什么,遭受了相同外界事件的两个人反应并不一样;即便经历了完全同样的环境的影响的两个人,也还是各有各的生活。因为每个人只会通过自己的想法、感受和意志来直接领悟世界,外界环境只有把这些带入他的生活中时才能对他产生影响。一个人所在的世界,首先是通过他看待这个世界的方式来塑造他自己的,从古至今,这一点被不同的人不断地证明过了;某些人的自我塑造方式是贫瘠、呆板和肤浅的,某些人则是丰富、有趣和富有意义的。在听到别人经历过的一件有趣的事情的时候,许多人希望自己生活中也能发生相同的事情,但却完全忘了他们更应该嫉妒那种敏锐的精神感受力,是这种能力让这件事情在描述时生发出意义。对于一个天才来说,这是个有趣的历险,但对于一个沉闷的感受者来说这只不过是他们平日里每天都发生的同样沉闷的事情。最极端的例子就是现实生活中,当人们欣赏歌德(Goethe)和拜伦(Byron)的诗歌的时候,经常发生这种情况:对于一个愚蠢的读者来说,他总是嫉妒诗人身上丰富多彩的经历,而不是诗人们惊人的离奇幻想的力量,以及可以将这些非常平凡的生活转化为极度美妙和伟大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