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曾家生活排场的变化
在曾国藩中进士以前,曾氏一家始终过着普通农家的日子。
曾玉屏一生勤苦,家境小康之后,仍然一早一晚亲自浇地灌田。曾国藩在墓表中引用祖父的话:“种蔬半畦,晨而耘,吾任之,夕而粪,庸保任之。入而饲豕,出而养鱼,彼此杂职之。”
每天早上起来给菜地锄草,喂猪养鱼也亲自动手。曾国藩小时候和弟弟们课余时间也常干放牛、砍柴之类的零活。为了补贴家用,几兄弟甚至还到集市上叫卖过菜篮子,到采石场帮人推过运碑车,这进一步证明了晚清一个小地主家庭经济状况的不稳定。曾国藩后来在家书中提及此事说:“吾家现虽鼎盛,不可忘寒士家风味……吾则不忘蒋市街卖菜篮情景,弟则不忘竹山坳拖碑车风景。昔日苦况,安知异日不再尝之?”
不但曾麟书成为秀才没能让曾家富起来,即使在曾国藩成为举人之后,曾家的经济状况也并没有发生太大变化。以至后来曾国藩两次进京会试的花销,对小地主曾家构成了相当沉重的负担。道光十六年,曾国藩会试失败后,返乡途中“为江南之游”,在南京看到一套《二十三史》,爱不释手,遂典当了自己的衣服买下。回到家中,父亲曾麟书“且喜且诫之曰:‘尔借钱买书,吾不惜为汝弥缝,但能悉心读之,斯不负耳。’公(曾国藩—作者注)闻而悚息。由是侵晨起读,中夜而休,泛览百家,足不出户者几一年”
。曾麟书嘱咐曾国藩,他不惜全力还此债务,但曾国藩只有认真研读此书一遍,才算不负父亲的努力。曾国藩因此足不出户在家里苦读了一年。可见,这一套《二十三史》的支出,在曾家看来是多么重大的事件。道光十七年冬十二月,曾国藩再次入京会试,家中已经空乏得拿不出路费。“称贷于族戚家,携钱三十二缗以行,抵都中,余三缗耳。时公车寒苦者,无以逾公矣!”
四处借贷,才借到三十二吊钱,节衣缩食赶到北京,手里只剩三吊,也就是说,已经没有回来的路费了。如果不能取中,有可能流落街头,无法返乡。
然而在曾国藩中进士之后,曾家的生活排场,马上发生了巨大改变。